日前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,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.4%,與上年四季度持平。國家能源局也于近日發布了1~3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。
用電數據是國民經濟運行的“晴雨表”。本文以多維度、細顆粒的電力數據為支撐,通過電力消費把脈經濟運行,挖掘用電數據背后隱含的經濟信號。
經濟運行總體平穩,未出現明顯波動
一季度,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.5%,增速同比下降4.3個百分點,較上年四季度下降1.9個百分點??傮w上,用電增速雖有所下滑,但并非“斷崖式”下跌;全社會用電量是在較高基數上實現了較快增長,反映出宏觀經濟雖面臨下行壓力,仍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。
分月看,1~2月,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.5%,增速同比下降8.8個百分點,主要因春節較早、氣溫偏高;3月份,用電量同比增長7.5%,增速同比上升3.9個百分點,主要因氣溫較去年偏低、春節不同期。據國家電網公司電力供需研究實驗室測算,剔除春節不同期因素后,1~2月用電增速上調0.9個百分點至5.4%,3月份用電增速下調1.9個百分點至5.6%。剔除春節因素后月度用電增速波動明顯收窄,反映出短期經濟運行保持平穩。
經濟結構優化升級,新舊動能接續轉換
一季度,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分別增長10.1%、11.0%,增速分別高于第二產業7.1、8.0個百分點;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分別為17.0%、16.9%,同比分別上升0.7、0.8個百分點。第三產業用電增速保持高位、用電占比穩步提升,反映經濟結構繼續朝著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,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持續顯現。
一季度,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.4%,增速較去年一季度下降3.1個百分點。其中,31個大類行業中25個行業正增長;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、食品制品業用電增速較高,達10%以上;受基建補短板帶動,建材、鐵路/船舶/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用電增速明顯上升。制造業用電量雖增長緩慢,但大部分細分行業保持正增長,反映出制造業運行整體平穩。
一季度,四大高耗能行業合計用電量增速僅2.8%,同比下降1.6個百分點,其中黑色、有色用電增速放緩,建材、化工用電增長較快;裝備制造業用電增長4.2%,增速高于第二產業1.2個百分點,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(9.3%)、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(8.3%)用電增長較快;生產性、生活性服務業用電均實現兩位數增長,增速分別為10.9%、10.5%,其中信息傳輸/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(15.6%)、租賃和商務服務業(14.4%)、房地產業(12.7%)用電增速較高。以高耗能行業為代表的舊動能用電增長乏力,以裝備制造業、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動能用電增長較快,反映出我國經濟新動能不斷壯大、新舊動能持續轉換的良好局面。
產業轉移持續推進,區域協同效果顯現
一季度,華北、華東、華中、東北、西北、西南區域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.4%、4.4%、7.9%、0.7%、6.0%、7.5%,增速同比分別下降1.9、6.0、0.6、9.0、5.5、3.6個百分點。各地區用電增長均有所放緩,分地區分行業的詳細用電數據可反映出產業轉移、區域協同的積極態勢。
其中,華中用電增速最高,主要受冬季寒潮、產業轉移等因素影響,一季度居民生活用電大幅增長16.8%,對用電增長的貢獻率達51%;第二產業用電增長2.9%,高于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平均水平0.7個百分點。西南用電增速次之,主要是承接高耗能產業轉移、服務業新動能快速成長,一季度高耗能行業用電增長9.4%,高于公司經營區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,第三產業用電增速為12.1%;東北用電增速降幅最大,主要是工業生產低迷,工業用電同比減少0.9%,增速同比下降10.2個百分點;華東主要受工業疲軟、氣溫偏高等因素影響,一季度第二產業用電增長1.6%,低于公司經營區平均水平0.6個百分點,第三產業、居民生活用電分別增長9.0%、10.2%,增速同比大幅下降;西北主要受高耗能行業拖累,一季度用電量同比減少1.1%,增速同比下降6.3個百分點;華北主要是氣溫偏高導致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增速大幅下滑。
電力先行指標預示后續經濟運行穩中向好
一季度電力先行指標預示后續經濟運行總體平穩、穩中向好。從企業開工率看,采用分行業用戶級企業用電數據測算,一季度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企業開工率為78%,高于去年同期近1個百分點,反映出企業經營預期明顯改善。從業擴報裝數據看,一季度國家電網公司完成凈增容量同比增長19%,其中大工業凈增同比增長38%,反映出市場信心不斷增強,工業經濟運行平穩。
二季度,投資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態勢,消費有望企穩回升,出口有望保持小幅增長;國民經濟有望運行在合理區間、保持總體平穩。據國家電網公司電力供需實驗室測算,預計二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回升至6%左右,增速同比下降約3個百分點;預計下半年用電增速繼續回升,全年增速在6%~7%區間,分季度用電增速呈現“前低后高”態勢。
(來源:國家電網報, 作者:劉青 李江濤 吳鵬 單葆國,作者單位:國網能源研究院;廣東和發整理發布)